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

[知識] 「山卡喇」咁遠?! 廣東話「山卡喇」是怎樣來的

經常聽到廣府話 "山卡喇咁遠",到底「山卡喇」這個詞語是怎樣來的?

【山卡喇】

解釋:很篇僻的地方,天涯海角無人到的荒野。

用法:
- 任你躲到山卡喇,我都會找你出來報仇。
- 這裡是什麼地方?難為你山卡喇都尋到。

來源:卡喇是粵音的音譯,本來的字是「旮旯」,音相若 (ka la)。「旮旯」是北京言,指角落,如牆旮旯。北方方言流入粵語,融入常用語中,大家把正字忘記,但保留了原意。這種情況,反映出南北融合,例如:廣府話「ko now ya」實是「可怒也」北京話的粵音。不準確,但很生動。

註:「旮旯」粵音是 go1 lo1 (哥囉)

參考:http://www.rthk.org.hk/elearning/lautinchi/images/09_02.swf
參考:http://137.189.84.1/Lexis/lexi-can/

2010年2月22日星期一

[知識] 人類的生日?! 農曆正月初七「人日」

根據漢代東方朔《占書》記載,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人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,依次序為「一雞,二狗,三豬,四羊,五牛,六馬,七人,八穀。」晉朝董勛《答問禮俗說》記載:「正月一日為雞,二日為狗,三日為豬,四日為羊,五日為牛,六日為馬,七日為人。」 故此,每年正月初一為雞的生日,初二為狗的生日,初三為豬的生日,初四為羊的生日,初五為牛的生日,初六為馬的生日,初七為人的生日,初八為穀的生日,接著,初九為天的生日,初十為地的生日。

【為何有這樣的次序】
傳說女媧創造蒼生,順序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,並於第七天造出人來,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。

【習俗】
據說漢代已有人日習俗,至魏晉後更開始被重視。古人會於人日當天戴上「人勝」(一種頭飾),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、剪綵為人,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,也戴在頭髮上。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。唐代後,皇帝會賜彩縷、人勝及登高大宴群臣。若人日天氣晴朗,則主當年人口平安、出入順利。

由於新春不同的日子為不同動物的生日,故亦有習俗,禁止宰殺當天生日的動物;人日當天亦不會對囚犯用刑。

【節慶食品】
中國人通常會於農曆新年享用象微吉祥的食物,而人日當天會吃的有七菜羹或七菜粥、及第粥、麵線、盒子菜等。並會於庭院攤煎餅「熏天」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則會以「七彩魚生」代替七菜羹。

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有 "撈魚生" (類似吃生魚片) 的習俗,寓意越撈越高、步步高升。此外,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,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,取長壽之意。 ("長壽麵"命名的由來)


右圖:長壽麵

參考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A%BA%E6%97%A5
參考: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newscenter/2008-02/12/content_7592494.htm

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

[知識] 農曆臘月廿三 祭灶君

農曆臘月廿三(或廿四),民間稱之為「小年」,是祭祀灶神的節日。

【祭灶君的起源】
灶神起源甚早,來歷說法也很多。最初因「黃帝作灶」、「炎帝作火」,人們奉為灶神。為了感謝給予人類生存條件的神,人們開始祭拜。後來,隨著歷史的推衍,各種說法豐富起來。灶神,也稱灶君、灶王爺、灶王菩薩、東廚司命定福真君、九天東廚煙主、九天司命護宅天尊等。《禮記‧祭法》中「王為群姓立七祀」,即有一祀為「灶」,而庶士、庶人立一祀,「或立戶,或立灶」。

先秦時期,祭灶位列「五祀」之一(五祀為祀灶、門、行、戶、中雷五神。中雷即土神。另一說為門、井、戶、灶、中雷)。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,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,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,賜予生活上的便利外,灶神的職責,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監察一家人善惡之職的官。灶神左右隨侍兩神,一捧「善罐」、一捧「惡罐」,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,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。臘月廿三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,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,所以家家戶戶都要 「送灶神」。

【祭灶】
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、高低,上至皇宮大臣、下至平民百姓,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。祭灶之期也分階層,民間有所謂「官三、民四、鄧家五」之說:「官」指官紳權貴,習慣於年廿三祭灶;「民」指一般平民百姓,會在年廿四祭灶;「鄧家」即指水上人家,會在年廿五舉行。但是民間百姓大部份會選擇年廿三祭灶,希望沾有貴氣。據有關資料記載:每年臘月廿三,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灶神,同時安設天、地神位,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,以迎新年福禧。供品方面,像民間一樣,一般都少不了又甜、又黏的食物,目的是祈望灶王「上天言好事,回宮降吉祥」。

【接灶】
民間祭灶時要設立神主,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,祈求降福、免災。祭灶神時,第一次進酒,向灶神誠心禱告,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,進第三次酒之後,將舊有的灶神像恭恭敬敬揭下,焚香叩首後焚燒,並虔誠禱告:「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。」目的是祈禱灶王向玉皇大帝奏報一家人一年來的種種善事。送走神明後,除夕夜再把灶神接回來,此之謂「接灶」或「接神」。因為,除夕這一天灶神會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,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。「接灶」時把新的灶神像黏貼好,換上新灶燈,在灶龕前燃香叩拜。

【民俗活動 - 剪貼窗花】
在中國北方,臘月廿三這一天,人們通過各種活動表示對神的敬仰,企盼福壽安康。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。人們剪貼一些寓含美好願望的圖案貼在窗戶上,希望新年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吉祥。窗花的內容有各種動、植物等掌故,如:喜鵲登梅、燕穿桃柳、孔雀戲牡丹、獅子滾繡球、三羊(陽)開泰、二龍戲珠、鹿鶴桐椿(六合同春)、五蝠(福)捧壽、犀牛望月、蓮(連)年有魚(餘)、鴛鴦戲水、劉海戲金蟬等等。也有各種戲劇故事,有:大登殿、二度梅、三娘教子四進士、五女拜壽六月雪、七月七日天河配、八仙慶壽九件衣等。這些窗花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,而且也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氣氛。

【過大年】
童謠唱到:「二十三,祭罷灶,小孩拍手哈哈笑。再過五、六天,大年就來到。辟邪盒、耍核桃,滴滴點點兩聲炮。五子登科乒乓響,起火升得比天高。」對於中國民俗的年來說,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就像一場戲的序幕,因為從這一天開始,人們就開始忙活開了:廿三,送灶神;廿四,掃房子;廿五,蒸糰子;廿六,割下肉;廿七,擦酒具……一直到臘月三十,門神對聯上牆、年飯上桌、一家人團聚,大年開始了。


灶君神位 - 「上天言好事 回府降吉祥」

參考:http://hk.epochtimes.com/10/2/2/113058.htm
參考:http://www.fengshuimastery.com/chinese_gb/Kitchen%20God.htm

2010年2月8日星期一

[知識] 創「麻將」靈感 源自《水滸傳》

中國人的「國粹」麻將,出自何處有兩種說法,一說源於《水滸傳》,另一說是出自三保太監鄭和,但始於明朝則為史學家所接受。

清代大學者戴名世《憂庵集》等古籍記載,有「國粹」之稱的麻將牌是明朝時一個名叫萬秉迢的人發明的。萬秉迢被施耐庵《水滸傳》書中梁山108位好漢所折服,於是想做一副娛樂工具來紀念他們。經過幾天精心設計,終於研制出了麻將牌。他把麻將牌設計為108張,暗喻《水滸傳》中梁山108位好漢。牌中的九索指「九紋龍」史進,二索指「雙鞭」呼延灼等等。
接下來,萬秉迢考慮到梁山108將分別來自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5個方位,又增添了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各4張,共計20張牌。同時,考慮到梁山英雄好漢中既有出身貧民又有出身富戶的,對此,就稱「貧」為「白」(板),「富」為「發」(財)。於是,「白」、「發」又各增牌4張、共計8張。最後,便構成了整副牌136張。

麻將起源的另一種說法與鄭和下西洋有關,相傳鄭和坐着大帆船下西洋期間,海上航行時,百無聊賴,鄭和以「筒」狀船上的鐵餅,以「索」狀繩纜,以「萬」狀甲兵,中、發、白字樣狀航行的旗幟,東西南北狀以辨風向的小旗指標,製成現在的麻將模樣以資消遣。


中國麻將

參考:http://www.metrohk.com.hk/printable.php?id=127915

2010年2月2日星期二

[知識] 何謂太歲? 什麼是犯太歲?

常聽老一輩的人講:你好大的膽子,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,不要命了嗎?太歲是什麼東西?

【何謂太歲】
什麼是太歲?據中國一些辭書的解釋,太歲是古代民間對木星的一個別稱,也稱太歲星,木星它每12年要圍繞太陽轉一圈,它每一年有一個位置,地下相對應的就有一個太歲出現。民間傳說蓋房子興土木的時候門不能正對著它在天上的星位。不然地上的太歲就會動怒。久而久之就出現了「太歲頭上不能動土」的說法。按照民間的說法,人們對太歲是十分避諱的。

【科學說法】
在太陽系中,木星是相當重要的一顆星。它的直徑為地球的11倍,質量為地球的300倍,體積為地球的1316倍,有18顆衛星,他的磁場對地球的影響是絕對的,也是相當大,所以犯太歲歲破,是一般人所忌諱的,而且它有一定的影響力。

【犯太歲】
犯太歲有二種,一種是靜態的犯太歲,太歲對陽宅、陰宅、公司、辦公室,有很大的影響,例如,太歲木星在正西方,今年你房子如果是坐東向西,就是犯太歲,如有動土或遷入就要特別注意,會有意外之災或破大財。

另外一種犯太歲,是和生年有關,不同生肖的人,都會在不同的年份犯太歲,也就是太歲年,大都會比較不順暢,是非比較多。如犯天尅地沖會更不好。

【現代的60太歲】
相傳金章宗(金朝第6位皇帝)因其母病,而首創祭拜「本命星」之俗,以求母病速癒。後演變為安太歲。當時,江南也有安奉太歲之俗,主要為改善家中風水。太歲神從南北朝開始就有六十位,到了清代初期六十位太歲的名字全部更換,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裡面的六十太歲。

由於華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,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,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,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,便於當年祭拜太歲神,以祈福消災。此活動便稱為「安太歲」。早期,安太歲相當簡易,欲安太歲的信徒,多於春節前後,以紅、黃色紙書上「本年太歲星君到此」或「本年太歲星君神位」或「一心敬奉太歲星君」之類字樣,貼在家中,晨昏焚香禮禱。年底時,將紙撕下焚化,「送神上天」。後來,儀式繁複化,演變出各種專門的太歲符咒、牌位甚至神像。


位於香港上環太平山街的太歲廟

參考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A4%AA%E6%AD%B2
參考:http://blog.fatemax.com/teacher/article.php?teacher=AA056&ac_id=120&a_id=23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