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

[知識] 「觀音借庫」... 是香港特色?!

農曆正月廿六日,是一年一度的觀音開庫日子。「觀音借庫」的前一天,信眾擠往提供「借庫」服務的廟宇,排隊等候子夜來臨,「庫房」開業。按照一般廟宇手續,必須先買備金銀衣紙香燭,在觀世音菩薩聖像前誠心祈求,然後從廟宇「庫房」中抽取利是一封,內有紅紙一張,寫上借庫金額或者吉祥字句,金額從三百萬至三億元不等。

根據時下觀念,抽得金額字條,就是「借庫」成功。如果只抽中「出入平安」、「龍馬精神」等祝福語,就算落空。「借庫」成功者,明年此日,必須回來「還庫」,屆時敲鐘三下為記。

【觀音為何「借庫」】
據傳,觀音在修道的時候,有五百位護法羅漢,為了要考核觀音大士的修行成績,於是化為人間和尚,到觀音廟化緣討飯充飢。觀音見有和尚求助,就打開倉庫讓各和尚盡情享用各種精美齋菜,當五百和尚填滿肚皮之後,餘下來的食物就留給前來參拜的善信享用。此後,農曆五月廿五日晚子時就定為「觀音開庫」日。每年的這個日子,千千萬萬的信徒,都會湧到觀音廟祈福及借庫,希望借庫後財運亨通。

不過這個「借庫」不是在佛經中有記載,而且根據佛教的道理也不附合。在《溫暖人間》曾寫過有關的文章,有較詳細的報導,現在「觀音借庫」是民間把觀音菩薩天神化和世俗化的表現。

【「觀音借庫」緣起傳說】
雖然以觀音為主角,然而「觀音借庫」並非佛教的傳統,與佛法風馬牛不相及,所以香港最具規模的佛教道場,例如寶蓮禪寺、西方寺、志蓮淨苑、大嶼山觀音寺、赤柱觀音寺等,都沒有提供「觀音借庫」服務。究竟「觀音借庫」從何而來?

坊間流傳多種說法,其中西環太平山街觀音堂的一段來歷,有跡可尋。該觀音堂的負責人鄧紀蓁透露,觀音堂是鄧氏祖業,有180年歷史,至今已是第五代經營。而「觀音借庫」的習俗,就是由該堂創立。

【開庫只為公益】
七十歲的鄧老先生細說當年,話說清嘉慶年間(約1818年),英國人仍未來香港,鄧先生高曾祖在水坑口海傍生活,太婆篤信佛教,有一天看見海上有一大塊浮木飄到腳下,她心有所悟,就把這塊木頭供奉,靈驗非常,引來漁民一同上香祈福,一時香火旺盛。鄧太公兄弟二人把收來的香油錢,在太平山街擇地建廟,再從佛山請來工匠,把那大塊木頭雕刻成觀音聖像,廟宇命名為「觀音堂」。

根據鄧紀蓁的憶述,道光二十年(即1840年)間,鄧氏祖先有感當年民生困苦,很多小孩未能入學,就參考觀世音菩薩「孝子修建洛陽橋」的故事,始創「觀音借庫」,作為扶貧助學善舉,並以對聯寄意︰「重見洛陽橋下水,大開香海庫中金」,說明此舉旨在籌募善款,為社會公益事業盡一分力。可惜事移勢易,如今「觀音借庫」原意已經變了質,變成個人求財發達的捷徑,實始料不及。

【但求心之所安】
鄧老先生一再強調︰「太平山街觀音堂各代負責人均遵照先賢訓示,取諸社會用諸社會。向觀世音菩薩化錢,無非希望大眾能求心之所安,各人如果能夠在生意上賺多一點,便要作為奉獻社會的資糧,並非只有單方面向觀世音菩薩求財,這樣做只會加劇人的慾念,而人的慾念愈多,只會煩惱愈多。」鄧老先生體會到:人心所安。安心,比甚麼都重要,而安心,卻非金錢能夠換取。

如今太平山街觀音堂仍然保持「觀音借庫」服務,不過有異於其他廟宇的做法,「庫房」不會提供有銀碼的「借據」,只有「一本萬利」、「從心所欲」、「丁財兩旺」等傳統祝福語。


上環太平山街觀音堂

註:「孝子修建洛陽橋」
該歷史故事的大致內容為:某年蔡中興之母懷胎時乘船過河遇大風浪,情況十分危急。其母跪在船上向觀音禱告,許下如能脫險,將來兒子長大成人,定命其建橋以方便眾生之願。後來蔡中興高中狀元,一心想了結母親心願,奈何為官清廉苦無造橋之資。此事感動觀音菩薩下凡,坐於採蓮船上,化為美女掛縍徵婚,表示如有人用銀兩擲中她者即嫁他為妻,各人紛紛用銀兩向船上擲去,惟因是神之關係,各人屢擲不中,一時間銀兩滿船。蔡中興就用此船之銀兩修造成洛陽橋。

參考:http://www.buddhistcompassion.org/170coverstory.htm
參考:http://superkoala2006.mysinablog.com/index.php?op=ViewArticle&articleId=1039250

沒有留言: